查看原文
其他

电影拍得烂,还不让人骂?

2016-08-06 徐元 大家



文 | 徐元


1.


国产烂片何其多也。然而,像《封神传奇》这样,步上了《无极》《富春山居图》后尘,被全民声讨,册封了“烂片王”的,也实在不多。

公允而言,《封》、《无》、《富》三片,还远算不上是中国电影的品质洼地,先不说极度粗制滥造的“网大”(网络大电影),就算是那些拿到了合法出生证(放映龙标)的正品行货,其中绝大多数的拙劣程度、奇葩程度,完全足以衬得出《封神》之流堪称是伟大的人类文明精华了。



只不过,《汽车人总动员》、《嫁给大山的女人》等等,尽管糟烂得接近反人类,但是作为“小片”,它们还远达不到“社会话题”的档次。更何况,每年我们还有上百部虽然领到了上映许可证,但却找不到影院上架,于是只能烂在仓库的废品。所以说,就是比“烂”,也要上得了台面,上得了档次。


▲ 资料图:国产电影《汽车人总动员》(右)被指仿冒美国电影《汽车总动员》(左)


甚至,连一般意义上的高成本大明星的商业大片,也很难享受得到全民吐槽的待遇。只有非常非常幸运(或者说不幸),各种内力外力微妙地累积、汇合,才能有如日全食降临一样,让一部影片成功吸引到所有人的注意和恶意。这是一种时也命也的偶然,不能计划,也没法期待。而但凡这类电影,此后的命运,就换轨到了某种“全民狂欢”失重空间,再也回不到普通一部影片应该厕身的阵地了。


2.


或许是因为《封神》的改编太颠覆、情节太胡闹、表演太敷衍、造型太诡异、特效太山寨,也可能是明明说好的“领衔主演”李连杰根本就是在跑龙套,也或者是由于本片集合了范冰冰、黄晓明、杨颖等被影迷视为“烂片指标物”的多位明星,又大概是因为本片毫不掩饰地高仿了《变形金刚》《魔兽》等洋大片的场面或造型……总之,在国内最大的三家电影购票平台上,都只能拿到6分以下的“用户评价”,《封神》所达成的成就,还真是不简单——要知道,在这些平台上,连《澳门风云》的平均分都有8分。

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评分绝非少量的抽样结果,三大购票平台的评分人数,合计已有几十万人,被称为“普通观众”的他们,远比一向苛刻的豆瓣、时光文艺青年数量多得多,也宽容得多。而《封神》收获了一波波的恶评,除了影片质量确实欠佳外,其实更体现在于这部大腕云集、重金炮制的土豪电影,恰好做了大家长期以来对国产片怒其不争的情绪的泄洪口,甚而还可以说成是更年轻一代的观众们,默默复刻了一次十年前全民喷大片(《英雄》、《十面埋伏》、《夜宴》、《无极》)的旧景观。归其根本,这些大片,指代了“中国电影工业”或“中国电影文化”的最高水准,然而,它们却每每搞砸了我们的“民族自信力”。

3.


《封神》的众多劣评里,最醒目者,无疑出自于各门各派的“影评人”。两周来,他们贡献了无数的标题党和黑段子,山呼海啸地表达着“负分滚粗”的激情。这个群体本就是一伙最挑剔最毒舌的食客,再碰上连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都忍不住要差评的料理,当然更会挖空心思、变着花样地,从厨子骂到盘子了。



不过,万万没想到的是,《封神》的宣传方负责人,在近日的一篇媒体访问中,居然就此裁定,这些毒舌影评人正在“通过道德绑架和口碑绑架引导观众变得更加狭隘”——可真是太抬举他们了。

实情是,影评人——当然是指被片方、宣传方雇佣的“红包影评人”之外的那部分——大多数时候都和“普通观众”趣味相反,他们心头好的那些电影,要么根本没市场(比如《路边野餐》),要么被观众们鄙视(比如《刺客聂隐娘》);而他们通常瞧不上的好莱坞爆米花大片、国产青春爱情片,在购票平台上,则基本体现为又叫座又叫好。一句话,在民意的广场舞上,影评人算不上领舞,他们有时候跟大家步调一致,有时候合不上拍,只不过是最自得其乐的那几位。



我们几乎没有植根于传统纸媒体的影评传统,实则也没有真正的“影评人”职业,再说近些年,此间更有一种抵制“砖家”的新风尚,所以,所谓“影评人”,无论之于电影业还是媒体业,都没有多少存在感。更何况,即便是评论历史悠久的法美英等国,影评意见通常也无法左右影片的市场表现(全世界的影评人都爱疯狂吐槽美国大片,但它们依然那么卖座)。唯有不同的是,这些老牌电影大国,电影有市场和奖项两种表彰渠道,影评还算有一片用武之地。因此,简而言之,基于国情和现状,“中国影评人”,基本上也就是一些互联网意见领袖,其辐射范围微乎其微。

4.


而就是这样的一些人,还要被片商指责成“伤害市场”的“黑水”,也真是冤枉透了。同时,指控方认为经营自媒体的影评人们,“黑”《封神》的目的,是“为自己的平台博眼球和流量”,“很可耻”,那就更奇怪了——不必说自媒体新媒体了,就算是老媒体官媒体(报刊广电),难道不也在整日价地“博眼球”和“流量”(发行量、收视率)吗?电影这种艺术/商品本身,本质不也是“博眼球”吗?尤其《封神》一片,赫然把出场超不过10分钟的李连杰列为“领衔主演”,其鸡贼、其投机,实在无妨给各家自媒体当师傅了。



更惊悚的,还在于这位宣传公司老总的总结陈词:“因为他们(笔者按:即影评人)伤害市场,他们在行苟且之事且不自知……你说这些人是不是有病?观众畸形了,电影市场变差了对你们有好处?我觉得他们一定是会被淘汰的一群人,因为健康的市场不需要他们。”简直就是在诅咒了——原来让观众畸形的是影评人?而不是那些拍出一部部低智低俗影片的创作者,也不是独家垄断且有严格配额的电影进口制度,更不是这不准拍那不准拍的有关当局?

电影资本最骄横最丑陋的那些潜台词,在这几句话里暴露无遗:

1.什么是“伤害市场”?——差评影响了销售。

2.“电影市场变差了对你们有好处”?——没有了票房,你们这些影评人怎么会有红包拿。

3.什么是“健康的市场”?——电影不论拍成什么样,都该拿到高票房。

可是,这套逻辑,既不尊重电影这门艺术,也不尊重评论(言论自由)这种人权,更毫不尊重购物体验这种消费者权益,它唯一尊重的,只有一个东西,就是钱。

(原标题:《毒舌的影评人有病吗》)


【作者简介】

徐元 | 腾讯·大家专栏作者体工作者



【精华推荐】

为什么功夫熊猫干不过疯狂动物城?

周星驰对自己的一次致敬

2015,中国电影扎堆儿坑爹的一年


 ·END· 


大家 ∣ 思想流经之地
 微信ID:ipress 

洞见 · 价值 · 美感


※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《大家》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,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@foxmail.com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